【急救科普】儿科常见急危重症的处置措施

  • 发布时间:2023-06-16
  • 本文来源: 急诊急救医学科
  • 浏览量:

  一、关于急危重症相关概念

  1、急危重症监护:是以“抢救生命、稳定生命体征、支持器官功能”为核心的急诊医疗环节。急诊患者中只有为数不多者是危及生命的危重病症,却需要急诊医务人员紧急施行气管插管、心肺复苏、器官功能检测、急诊手术、置管、输液等抢救措施来挽救生命。

  2、急危重病(症):是指发病急骤、病情危重、进展迅速、预后往往不佳的某些严重疾病。急危重病(症)的诊治涵盖院前急救、院内救治、手术治疗以及重症监护治疗等一系列过程,涉及内科、外科及妇产科等多个专业领域。

  二、按个儿童各年龄阶段进行分组

  1、学龄前(0~5岁)儿童:最常见的急症如发热或寒战、呼吸困难、抽搐、腹部疼痛、耳痛、呕吐中毒、意外事故和暴力

  2、学龄期(6~12岁)儿童:最常见的急症如呼吸困难、腹部疼痛、呕吐、急性过敏、叮咬伤、意外事故和暴力、耳痛

  3、青春期(13~17岁):儿童最常见的急症如腹部疼痛、急性过敏、心理障碍、叮咬伤、鼻出血、意外事故和暴力

  三、异物卡喉

  1、病因

  婴幼儿童尤其三岁以下小儿,因其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,功能不健全,牙齿发育不全,不能将硬食物(花生、瓜子、豆类等)嚼碎,喉的保护性反射功能不健全。当口中含物说话、哭笑、打闹、跌倒时易误吸。这是气管、支气管异物最常见原因。

  2、临床表现

  突然发生呛咳、剧烈的刺激性咳嗽,可出现气喘、声音嘶哑、面色青紫、呼吸困难。

  如果异物较大,阻塞了咽喉部或气管,则很快出现呼吸困难、面色青紫甚至窒息死亡。

image.png

  3、紧急处置

  1岁以内孩子的处理方法:家长应立刻提起孩子双脚,让孩子头朝下,身体悬空,用手拍孩子的后背,借助孩子咳嗽,将异物从喉部和气管中排除,或者用手托着孩子的下颌,让孩子趴在大人的腿上,咽部的位置低于身体的其他部位。用手掌根部迅速、连续地用力拍打孩子后背3次(在肩胛骨下面)。如果不奏效,将孩子的身体翻过来,脸朝上,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压胸3次,重复这个动作,用压力帮助宝宝将异物排出。

image.png

  四、烫伤

  1、病因

  (1)暖水瓶倒翻烫伤。小儿玩耍时打翻水杯或水壶。

  (2)洗澡盆内先放热水,后兑凉水,在未兑凉水前导致受伤。

  (3)家长随便将热汤锅放在地上,小儿行走尚不太稳,动作不太协调,容易坐人或踏翻热汤锅致伤。

  (4)宝宝跑玩中撞洒其他人手端着的热水杯或热汤锅被烫伤。

  (5)喜欢玩火柴、打火机、烟花爆竹等,缺乏生活常识,容易被烧伤。

  2、临床表现

  (1)小朋友可能会有以下表现:哭闹或者喊痛、皮肤红肿、皮肤起水疱、脱皮。

  (2)烧伤分度:

  Ⅰ度(红斑性烧伤):轻度红、肿、热、痛,感觉敏感,表面干燥无水疱

  Ⅱ度(水疱性烧伤):

  浅Ⅱ度:剧痛,感觉敏感,有水疱,疱皮脱落后,可见创面均匀发红、水肿明显

  深Ⅱ度:感觉迟钝,有或无水疱,基底苍白,间有红色斑点,创面潮湿

image.png

  Ⅲ度:痛感消失,无弹性,干燥,无水疱;严重时可伤及肌肉、神经、血管、骨骼和内脏

  烫伤面积的评估与分度:根据烧伤面积简易计算:手掌法,病人并指的掌面约占体表面积的1%(注意I°烧伤不计算烧伤面积)。

  3、紧急处置

  (1) 冲

  用清洁流动的凉水,持续冲洗烧烫伤部位15-30分钟。不要用冰块降温,温度过低可能导致二次伤害。

image.png

  (2) 脱

  小心地脱去衣物,可用剪刀剪开衣服。如果衣物已经粘在皮肤上,不要硬拉扯,不然会造成皮肤损伤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  (3)泡

  疼痛明显的,可将伤处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5-30分钟,直到疼痛减轻。

image.png

  (4)盖

  使用干净无菌的纱布或棉质布类覆盖于伤口,保持创口清洁。烫伤部位如有伤口和水泡,不要自行处理。

image.png

  (5)送

  程度较重的烧烫伤要及时就医,就医途中也可继续冰袋冷敷。

image.png

  4、注意事项:绝对不能做的事

  不要用冰块、冰水去给受伤的皮肤降温,温和的冷水即可;不要在受伤部位涂任何药膏、药水、凝胶等等,它们都可能对受伤的部位造成二次伤害,并且有颜色的药水等很可能掩盖皮肤本来的颜色,会影响医生对伤口情况的判断;不要弄破水疱或者撕掉剥脱的皮肤。

  五、惊厥

  1、病因

  婴幼儿最常见的就是感染导致的高热惊厥、癫痫发作、低钙惊厥等。

  2、临床表现

  病因所致

  高热惊厥为一次热程中(肛温≥38.5℃,腋温≥38℃)出现的惊厥发作。血清钙<1.75 mmol/L,可出现典型症状 (主要为惊厥、喉痉挛和四肢搐搦),

  意识障碍

  突然失去意识,呼之不应,站立或活动的时候突然倒地不起。

  抽搐

  面部:眼球固定或上翻、凝视或斜视,脸部肌肉抽动,牙关紧闭,伴口唇发绀,口吐白沫或流涎。

  四肢:全身僵直或痉挛,四肢抽动,或全身松软无力。

  肌肉:全身肌肉不自主运动,如胃部,肠道肛门肌肉运动异常导致的呕吐及大小便失禁。

  3、紧急处理❶ 确保患儿周围环境安全,将宝宝放在平整的表面上,如地板或床上,去除孩子附近的坚硬或尖锐物体。❷ 将宝宝去枕平卧,松解过紧衣物,解开颈部扣子。❸ 头偏向一侧,防止宝宝吸入呕吐物或分泌物等。❹清理口周围分泌物,用软布把宝宝口周围的唾液和残渣清理干净,但不要强行探入孩子口中。如果嘴里有食物,将头转向一侧,不要试图将食物取出。❺ 避免声、光、摇晃、喂水等刺激。❻ 尽量仔细观察都发生什么(开始惊厥及结束时间,宝宝表现等),以便您以后可以向医生描述。如果您能够录制惊厥的视频片段以向医生展示,这将非常有用。❼ 家长可拨打 120 急救电话寻求指导,为抢救赢得时间。❽ 惊厥过后,带孩子去医院就诊,明确惊厥原因。

  处理时还有“四个不要”:一是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,包括勺子、筷子、大人的手指头,容易对孩子损伤。二是在抽搐发作期间,不要喂食任何东西,药、水都不行。三是不要试图束缚孩子的肢体,以免造成孩子的肢体损伤。四是不推荐掐人中,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掐人中对缓解惊厥有帮助,反而可能因为家长紧张而用力过大造成孩子局部损伤。

image.png

  六、心脏骤停

  心肺复苏是对心脏骤停所致的全身血液循环中断、呼吸停止、意识丧失人员所采取的及时、规范、有效的抢救措施。

  在心跳停止4-5分钟后会对大脑细胞造成不可逆损害,而且心脏骤停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%救活,而4-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,仅10%可以救活,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%,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,几无存活可能。如果孩子不幸出现心跳骤停的情况,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立即向拨打急救电话120,并把握黄金4分钟,及时采用心肺复苏进行急救。

  七、溺水

  无论什么原因溺水,无论哪种类型溺水,共同之处都是缺氧。因此,逆转缺氧是溺水急救的关键。尽快进行心肺复苏能明显降低儿童溺水死亡率。对改善溺水儿童的预后非常明显。

  1、迅速让溺水者脱离溺水现场;确认现场环境安全。

  2、将患儿头偏向一次,清除口、鼻的水,泥沙,分泌物,保持呼吸顺畅;

  3、大声并用力拍打患儿,使进入呼吸道和肺中的水流出(注意时间不要长);判断其意识。患儿无意识立即判断其呼吸及脉搏。呼救,寻求周围人员帮助,拨打120。

  4、如患儿无呼吸脉搏立即开放气道,予患儿五次人工呼吸后再心肺复苏。

  切忌直接心肺复苏切勿控水。

  开放气道:一手提下颌使头后仰,一手压住前额向后按。若患儿颈椎受损,则采用双手托下颌法。

  5、开放气道后立即人工呼吸,吹气时嘴唇完全包裹住患儿嘴唇,左手捏住患儿鼻腔,避免漏气。吹气后松开左手,观察患儿胸廓起伏情况。

  6、如有心跳停止,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;

  7、五个循环结束后,再次评估患儿呼吸脉搏。

  “复苏有效指征”:颈动脉恢复搏动,自主呼吸恢复,患儿口唇及甲床转红。

  8、换上干的衣服、注意保暖;将患儿头偏向一侧。

  9 、尽快转送医院

  溺水急救误区

  错误方式一:倒背孩子奔跑的姿势控水,其实并不利于排出孩子气管中的水。

  正确方式:《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》指出:没有证据表明水会阻塞气道,不需要控水。不管是哪一种控水法,都是错误的。对溺水心脏骤停,控水耽搁急救时间;对有意识有心跳的,控水也是有害无益的,容易误吸或损伤;如溺水者已出现心脏骤停,体内循环停止,大脑供氧不足的情况,第一要务是立即对溺水者进行心肺复苏。

  错误方式二:溺水现场急救中,惊慌失措,大声呼叫,忽略溺水者呼吸情况判断,等待医务人员赶到现场,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。

  正确方式:溺水最严重的后果是低氧血症,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只有 4-6 分钟。呼吸循环一旦停止,每耽误1分钟,抢救成功的机率就要下降 7%-10%。溺水者被救出后,应对呼叫无反应且无呼吸者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复苏顺序是 A-B-C ,即打开气道-人工呼吸-胸外按压。如果施救者人数较多,应由 1人进行胸外按压,另一人将孩子的头转向一侧,后仰,打开气道,开展人工呼吸,同时请周围的人拨打120。

  错误方式三:对于非专业施救人员来说,胸外按压是最简单易行的抢救方法。很多施救者都不懂如何进行人工呼吸,因此只能单纯地进行胸外按压,直到急救人员赶到。

  正确方式:溺水属于窒息性心脏骤停,人工呼吸必不可少,单人施救时要放在胸外按压之前给予。单纯胸外按压只适用于心源性心脏骤停。

  八、鼻出血

  流鼻血:一般指鼻出血,又称鼻衄,是指鼻腔及周围组织的血管破裂,血液向前经鼻孔流出或向后流入口咽部,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,可由鼻子本身疾病引起,亦可由全身疾病所致。

  正确做法

  流鼻血时,正确的做法应采取指压法:坐下来,全身放松,用手指压着流鼻血的鼻子中部5~10分钟,利用压迫易出血区止血。仰头可使血流流入咽部,口中的血液应尽量吐出,以免咽下刺激胃部引起呕吐。指压期间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,可促使血管收缩,减少出血。

  如果此法仍不能止血,或流鼻血的频率比较频繁。就要请五官科/耳鼻喉科的医生检查和治疗,避免小病变重。

  九、外伤

  创伤又分简单性创伤、擦伤、切割伤、刺伤、挫伤

  处理原则:●闭合性损伤(未破皮),冷敷止痛消肿

  ●开放性损伤(破皮,流血),消毒—止血—包扎—送医(视情况而定)●若有刺或者异物,先清理,再消毒,包扎止血

  ●若损伤部位出现红、肿、痛,当怀疑发生骨折

  ➢制动

  ➢止血(若有开放性损伤)

  ➢止痛

  ➢送医

  十、异物入体

  要把药品、洗涤用品、杀虫剂、刀子、火柴、纽扣电池、枣核、玩具配件、钉子、塑料棒、缝衣针、玻璃弹珠、硬币……放在孩子不易接触到的地方。

  眼部异物:

  轻轻翻开上下眼睑,用嘴将异物吹出,或者用生理盐水将异物冲出来。

  注意事项:

  ➢不揉眼睛

  ➢生石灰进入眼睛不能用水冲

  ➢不乱用眼药水

  鼻腔异物:

  ➢用手按压没有异物的一侧鼻腔,让幼儿做擤鼻涕的动作

  ➢用棉花或者纸捻刺激鼻腔,使其打喷嚏将异物喷出

  ➢无法取出,送医

  耳部异物:

  ➢金属类异物。头偏向一侧,摇动头部

  ➢昆虫类异物。用手电筒照射耳内,把虫子引诱出来或者在耳内滴入植物油,可使小虫淹毙或者逃出

  ➢豆类。可滴入少量植物油,侧头单脚跳

  来源I急诊急救医学科